雨后山風吹過,,送來一陣似有若無的微弱香氣,,仔細咂摸,,像是沉淀經年的老木味道。松柏蒼翠環(huán)繞間,,這座始建于北齊年間的寺廟已屹立千年有余,,主體建筑大雄寶殿更是北宋遺構,雕梁畫棟皆散發(fā)著歲月的氣息,。

山西,,高平,古稱長平,、泫氏,傳說為炎帝神農氏故里所在,,歷史悠久,。深山間的古寺——開化禪院,山門大敞,,迎接四方游人,。寺中僅一院便納集由宋至元、從明到清的珍貴古建筑,。

開化寺文保員向游人指點各朝代建筑的造型特征,。北宋大雄寶殿經風沐雨千年之久,一招一式,,一磚一瓦,,仍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井井有條,,既簡潔大方,,又精致華美,時間給予了它更多的沉淀,。上翹的屋檐,、五鋪作的斗拱,都與院內明制,、清制的精致風格迥然不同,。靜立于寺院東北角的觀音閣,整體上窄下寬,,建于金代,,同樣上窄下寬的立柱被后來的明清營造師繼承,用在另一座大殿內,,形成風格融合之美,。

世人只知張擇端的《清明上河圖》繪盡北宋的市井風俗,卻不知開化寺大雄寶殿墻面上的經變壁畫《清涼圖》,,更是一幅空前絕后的宋代歷史畫卷,,皇宮貴族、官吏學士、農耕牧漁業(yè),、航海業(yè),、市井風情等均有體現(xiàn),可謂是“宋代的百科全書”,,也是我國現(xiàn)存面積最大,、文化內涵最高、繪畫技法高超的宋代寺觀壁畫,。





沿墻壁行進觀畫,,宋代民居、民服,、民生等社會風貌徐徐上演,。士農工商、僧尼盜匪各異形象躍然而出,。歷經千年,,石綠、石青,、石黃,、珠票、銀珠,、深紅,、金箔等礦物質傳統(tǒng)顏料仍未完全脫落,整個畫面金碧輝煌,、絢麗多彩,。而在三面壁畫映襯下,端坐正中的佛像愈發(fā)寶相莊嚴,。
開化寺早在2001年便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,為延長類似壁畫這樣不可再生文化資源的生命,開化寺與中國美術學院合作,,對這幅古壁畫進行數(shù)字化掃描測量和復原,。如今,1:1數(shù)字化復原圖就陳列在開化寺的其中一座配殿里,,方便游客盡情觀賞,,以此減少對壁畫真跡不可逆的損害。通過以傳統(tǒng)文保技法與創(chuàng)新數(shù)字化技術相結合,,全方位保護寺內古建遺跡,。


開化寺只是高平市古建的代表之一。都說“中國古建看山西”,,因境內古建筑數(shù)量之多,、密度之大而被譽為“中國古建博物館”的高平更稱得上是其中翹楚,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這里尚存1574處古跡,,其中22處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保單位,,相當于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.7處不可移動文物。

高平市境內的古建擁有四個“全國之最”:元代的姬氏民居是中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木民居建筑,;開化寺的壁畫是中國古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壁畫,;二郎廟金代古戲臺是中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戲臺;而崇明寺中佛殿中保留著中國現(xiàn)存唯一的斷梁結構,。

藻井也是高平古建筑中的一絕,。坐落在神農鎮(zhèn)中廟村的炎帝中廟保存有罕見精美的元代無梁殿,而大殿建筑最為精華的部分就是殿頂?shù)脑寰?/p>
無梁殿內的藻井呈八角形狀,,中間懸掛著垂蓮柱,,柱子的頭部斗拱作五鋪,在柱子的底部用方形的素面做基礎,,用隔扇裝飾起來。在垂蓮柱上方還有斗拱來承托脊槫,,這是元代的垂花構建,,仰頭望去正如綻開的蓮花一般。

歲月更迭,,古韻風華,。對這座始建于春秋時期的晉東南古城來說,古建是歷史的載體,,也是文化的烙印,。如今,高平市的古建筑已經融入當?shù)鼐用竦纳?,人們愛古建,、護古建,“與古建共存”,。高平的每處古建遺跡都在探索著適應自身特性的方式,,實現(xiàn)創(chuàng)造性轉化和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。無論是修舊如舊,、不破壞原始風貌的修繕與維護,,建立數(shù)據(jù)庫、使用三維成像技術等對古建筑進行數(shù)據(jù)的采集和保存,,還是調動群眾力量,、組建民間志愿團體,加強對古建古跡的日常巡護和問題防范,,中華千年文脈都在這些古建的新生中被賦予了不斷延伸的動能,。
穿行高平,,循著星羅棋布的古建遺跡,既能找到歷史的來路,,更能眺望發(fā)展的方向,。

(來源:人民日報)
[編輯:趙孝蕾]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