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句“今世簪花,,來世漂亮”,道出古往今來女孩對美的追求,。如今,,古老的簪花重回時尚前沿,,不僅在搭配上日漸豐富——從最初的大裾衫,、闊腿褲,,到旗袍,、馬面裙等,;還走出福建蟳埔,在東南西北的城市鄉(xiāng)村,,到處可見簪花的年輕人在景區(qū)打卡拍照,。
簪花的歷史悠久,,可追溯到數(shù)千年前,,其形式也歷經(jīng)變遷。漢代女性已佩戴簪花于發(fā)髻,至唐朝,,簪花成為潮流,。宋朝時更是盛行,,連男人也流行簪花,。2008年,,泉州蟳埔女的“簪花圍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,。
今天,,簪花這一非遺備受年輕人喜愛,但也有了不同的聲音,。有網(wǎng)友抱怨:“排隊兩小時,,妝造10分鐘,,簡直是‘流水線’,!”
00后女孩蘇娟今年2月前往蟳埔體驗簪花,,她發(fā)現(xiàn),,村子中有特色的拍攝地常被旅拍團隊占據(jù),導致照片中除了簪花的造型,,其他的蟳埔元素幾乎不存在,。她感嘆:“簪花雖美,但體會不到其文化內涵,似乎在哪兒都能拍,。”
當“網(wǎng)紅非遺”出圈后,,傳承與創(chuàng)新如何并進?在傳播過程中,,看到非遺的“美”,,也別錯過非遺的文化味道。我們從簪花說起,。
簪花成為流行裝飾,,文化內涵被邊緣化?
今年4月,,在揚州上大學的單資涵趁著周末到蘇州游玩,并在當?shù)匾患覍懻骛^嘗試了心儀已久的簪花,。她說,,自己對簪花一直很感興趣,但由于泉州較遠,,便選擇了蘇州的寫真館,。然而,,這次體驗卻讓她感到失望,。
“我提前做好功課,,早上9點開始排隊,,直到中午12點才輪到,;簪花時,,妝造師并不是一朵朵精心簪上,而是直接戴上了預先簪好的發(fā)箍,;妝容也過于浮夸……”單資涵對此頗為不滿,,感覺整個流程是“流水線”,,缺乏個性化服務和文化體驗。
同樣被“今世簪花,,來世漂亮”吸引的大三學生魏鈺洋,,在觀看了一個旅行Vlog后,對蟳埔村產(chǎn)生了濃厚的興趣,。視頻中,作者清晨七八點抵達,,游客稀少,,村落歲月靜好。作者還去菜市場購買了鮮花送給當?shù)厝?,并受到村民們的熱情招待,。這個博主的體驗讓魏鈺洋十分向往,。
然而,當她真正走進蟳埔村時,,發(fā)現(xiàn)現(xiàn)實與想象有所出入,。整條街密密麻麻地排列著20來家簪花店和寫真館,,招攬客人的聲音此起彼伏,。今年5月前往蟳埔的余周穎深有同感:“寫真館大多不是本地人開的,,但本地傳統(tǒng)的簪花店選擇有限,只有寫真館的種類多樣,,還能根據(jù)網(wǎng)上的圖片一比一‘還原’造型,。”
最終,魏鈺洋選擇了一家簪花店,,用紅色旗袍搭配紅色系簪花,。她將等待簪花的過程比作網(wǎng)紅飯店的“排隊取號”,,由于她所需的簪花數(shù)量不多,整個過程不到10分鐘便完成,。“簪花更多成為游客的觀賞對象,,而非能夠深入?yún)⑴c的民俗體驗,。簪花變?yōu)橐患餍械难b飾品,,其文化內涵似乎逐漸被邊緣化。”
讓非遺隨年輕人的審美而變化
據(jù)抖音發(fā)布的《2024非遺數(shù)據(jù)報告》,,國家級非遺相關視頻分享量激增36%,其中,,簪花打卡視頻的增速高達55倍,,位列第二,。
在北京聯(lián)合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楊慧子看來,,非遺保護具有“整體性”原則,,其發(fā)源地是重要的,,但某個非遺項目成為“爆款”也是難得的機遇,,它能像種子一樣擴大非遺傳承范圍,,并助推其傳播,,“那些因為喜歡簪花而在異地體驗的人,或許有一天會前往蟳埔”,。
她也坦言,,非遺具有流變性,在流行的過程中產(chǎn)生變化在所難免,。但有關非遺的傳播,,只要傳遞的是正能量,不違背公序良俗,,大多還是值得鼓勵的,。傳播過程中有一些“偏離航向”的瑕疵,可以提出改正的建議,,不應一味打擊,,更不要有“鄙視鏈”心態(tài),“我們應包容變化,,促進交融,,接納各種可能性”。
“比起空談情懷,,我更期待大家發(fā)自內心地傳承非遺,。”楊慧子直言,“傳承人的物質保障是關鍵,,只有物質生活跟上了,,才會有更多年輕人投身非遺,傳承祖輩的技藝,,推動當下的發(fā)展,。”
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(無錫精微繡)的代表性傳承人趙紅育曾說:“對傳承人來說,首先是生活,。”從傳承人的角度,,非遺項目必須與時俱進,,適應并成為當代的生活方式。
自2015年起,,文化部(現(xiàn)文化和旅游部)啟動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”(從2021年起更名為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”),,推動非遺與現(xiàn)代生活的融合。
江南大學數(shù)字科技與創(chuàng)意設計學院教授張毅認為,,當簪花成為年輕人追逐的時尚時,,不必過于拘泥其形式、色彩,,“它應隨著當代年輕人的審美需求而變化,,讓他們自由地表達,才能流傳得更加廣泛,,更好地傳承發(fā)展簪花技藝”,。
“在保留傳統(tǒng)工藝的同時,利用數(shù)字技術,,制作成本小,、價格低的文創(chuàng)產(chǎn)品。如此既滿足消費者的好奇心,,又能有效傳播文化,。”張毅說。比如,,在烏鎮(zhèn),,隨處可見的機印“藍印花布”頭巾,,僅需5到10元,,而在傳統(tǒng)工藝下,35厘米見方的小小藍印花布頭巾,,成本就要數(shù)十元,。
張毅還舉了一個例子,國家級非遺項目云錦若是運用傳統(tǒng)制作方法,,妝花等高檔云錦面料每天僅能織造一到兩厘米,,但隨著計算機技術與自動化設備的應用,電腦大提花織機使得一天內能織出數(shù)百米甚至千米以上的寬門幅仿云錦工藝面料,,極大提升生產(chǎn)效率,、降低生產(chǎn)成本,讓普通人能夠穿上過去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使用的美麗織錦,。
只要投入足夠,,非遺的美好自然會顯現(xiàn)
談及非遺商業(yè)化,張毅建議簪花等非遺項目可采用DIY形式,,讓游客親自動手,,親手實踐中深入理解非遺項目及其文化內涵,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,各種旅游項目方興未艾,,對于非遺項目的觀察和理解往往浮于表面,。張毅鼓勵對非遺有興趣的年輕人,從弘揚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角度深入鉆研,,“只要投入足夠,,非遺的美好自然會顯現(xiàn)”。
去年“十一”假期,,25歲的旅行達人鄒心怡沒做攻略,,憑著“眼緣”走進一家蟳埔的簪花小店。門口慈祥老奶奶的微笑吸引了她,,店內環(huán)境整潔,,飄著一股皂液的香氣。鄒心怡提前了解過簪花的傳統(tǒng)搭配,,因此她要求奶奶為她挑選大裾衫,、闊腿褲的簪花造型。
簪花時,,奶奶先用紅色棍子將頭發(fā)整齊地盤在后腦勺,,接著用一把銀梳般的小卡子固定住頭發(fā);隨后,,挑選明黃色的小花,,在發(fā)髻前簪成一排;最后,,從前往后,,層層疊疊地簪上了兩三層不同色彩的花朵,由小至大,,錯落有致,。
完成簪花后,鄒心怡前往碼頭拍照,,看到簪花的漁女在夕陽下勞作,,與打卡拍照的女孩們形成鮮明對比。她深受觸動:“這種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的碰撞與融合,,是照片拍不出來的震撼,。”
回程路上,鄒心怡遇到一位當?shù)夭?ldquo;那位伯伯感嘆,,現(xiàn)在愿意穿著傳統(tǒng)服飾的年輕人已不多見,,大多只是逮著村口的石頭打卡拍照。這讓我意識到很多當?shù)卮迕穸枷M沁z背后的文化能被更多人看到。”
對于當下非遺的種種變化,,楊慧子保持樂觀態(tài)度,。“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等待。”她堅信,,未來的非遺將會進一步細分,,創(chuàng)造出適應不同消費群體的多樣化產(chǎn)品。她期待更多非遺項目能像簪花一樣“走紅”,,受到更多年輕人的喜愛,。
今年,楊慧子的兩名學生將傳統(tǒng)絨花,、花絲鑲嵌工藝與當代審美相結合,,創(chuàng)作出了一系列精美的耳環(huán)、項鏈,、戒指等首飾,。最近正值畢業(yè)季,學生們在校園拍畢業(yè)照時,,很多人將花朵簪在學士帽上,,創(chuàng)意十足。于是,,楊慧子與學生們探討后,,也將絨花首飾化身為“簪花”,“簪”在學士帽上,,“這種創(chuàng)新方式正是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的融合”,。
鄒心怡在游玩時也有一個新發(fā)現(xiàn),蟳埔以媽祖廟為中心而建,,這里不僅有簪花,,還有形似貝殼的柯仔厝。她好奇簪花最初是用什么花制作的,,也想知道這些房子獨特造型的由來,。她期待能有一個以簪花為切口的博物館,介紹蟳埔,,以及閩南地區(qū)的非遺項目和歷史文化。
(來源:中國青年報)
[編輯:趙孝蕾]
|